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 经济恢复势头持续
发布时间:2022-07-23
【新金宝客服讯】今年上半年,我国经济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冲击,继续保持正增长。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经济运行“半年报”显示,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2.5%。  但与此同时,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,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,国内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,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面临挑战。  站在年中时点,怎么看待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?宏观政策如何助力稳增长

【新金宝客服讯】今年上半年,我国经济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冲击,继续保持正增长。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经济运行“半年报”显示,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2.5%。


  但与此同时,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,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,国内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,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面临挑战。


  站在年中时点,怎么看待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?宏观政策如何助力稳增长?对此,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,从下半年情况来看,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有力推进稳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,我国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保持在合理区间。下一阶段,要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,抓好一揽子稳定经济政策措施落地见效,夯实经济恢复基础,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
  下半年经济恢复趋势明确


  今年以来,国际形势复杂严峻,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态势明显。国内疫情多发散发,对经济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冲击。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,党中央、国务院科学决策,及时果断施策,坚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,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,并加快政策措施落地生效。


 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,全年退减税总量2.64万亿元;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.68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增9192亿元;截至6月末,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.41万亿元,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基本发行完毕;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实施,支持民间投资;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,助企纾困稳外贸……上半年,从中央到地方,对各行各业的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,目前,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,外贸外资实现持续增长,物流人流更加畅通,企业预期信心逐步改善。


  当前,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,重点区域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,稳经济政策效应逐步释放,6月份经济实现较快企稳回升。展望下半年经济运行情况,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,在疫情继续得到稳定控制、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以及楼市有望逐步回暖的前景下,经济恢复势头将会持续,三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将会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,下半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,外部金融环境收紧不会影响国内宏观政策“以我为主”的基调。


  “宏观政策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,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、超发货币、预支未来。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9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视频特别对话会上表示,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还有相当大发挥效能的空间,增值税留抵退税上半年已超过1.8万亿元,政策的持续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实际退税规模;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实际使用,新出台的政策性、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运用,将会形成有效投资更多实物工作量并拉动就业和消费。


  对此,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、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日前也表示,下一阶段,大规模留抵退税、专项债发行使用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等政策效应会继续显现,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、向好发展。

360截图20220723173140692.jpg

  内需将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


  今年以来,世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,全球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,但是我国外贸进出口克服了外部环境趋紧、疫情短期冲击等不利影响,保持较快增长,显示出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。上半年,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.4%,其中出口增长13.2%,6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.3%,比上月加快4.7个百分点。


  “出口所展现的超预期韧性是中国经济上半年的核心内生动能,而基建投资则是财政积极部署带来的外生加力,两者合力使得中国经济在如此严峻的大变局中还能保持稳定,并实现经济正增长。”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。


  展望下半年,虽然产业链、供应链的有序恢复将起到持续激活经济主体、巩固贸易优势的作用,但在海外需求回落和高基数效应的叠加作用之下,出口可能出现缓慢减速的情况。业内专家认为,内需将替代外需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。程实表示,基建发力和消费反弹将对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形成强有力的保证。


  从投资来看,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,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快,重大项目加快推进,基础设施投资提速,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有望增强。今年以来,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,通过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,加大对水利、交通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,下一步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,强化资金要素保障,用好新增的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,推进国家开发银行、农业发展银行3000亿元投资基金用于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投入,并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支持。


  对此,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日前表示,按照金融工具占项目资本金比重不超过50%的要求,预计金融工具占每个项目总投资比重不会超过10%。资本金足额到位后,前期的8000亿元政策性、开发性中长期信贷资金就可以及时跟进,商业银行贷款等社会资本也将迅速跟进,共同助力形成项目实物工作量,稳定宏观经济大盘。


  从消费方面来看,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,线下消费场景渐次复苏,加上促消费政策发力,消费有望继续恢复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分析认为,经济复苏将带动失业率、居民收入等指标的修复,为消费恢复奠定基础。疫情形势缓和将为住宿餐饮、文化娱乐等线下接触式消费恢复创造条件。此外,随着大量促消费政策落地实施,汽车消费还将继续回暖,成为推动消费恢复的重要力量。

  稳住就业物价切实保障民生


  就业是民生之本。今年以来,受疫情冲击等影响,就业压力陡然上升,居民增收困难加大,民生保障难度增加。针对突出问题,各方面持续加大稳就业的力度,强化民生兜底保障,成效逐步显现。上半年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,5月份以来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改变前期走高态势,连续两个月下降,6月份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.5%。


  不过也要看到,当前,年轻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。业内专家认为,要细化实化就业优先政策,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,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。


  稳就业是稳定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,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,财税、金融等政策将围绕就业优先实施,大力拓宽就业渠道,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;下半年要谨慎出台带收缩效应的行业政策,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,推动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复苏,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;对企业稳岗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,针对重点行业、重点人群的支持和保障政策可能陆续推出。

  此外,今年以来,国际通胀压力整体上升,国内对于价格稳定的担忧也在上升。受地缘政治冲突、世界主要经济体流动性扩大等因素影响,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高位,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影响加大。在这种条件下,我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,抓好粮食和能源生产,保障了国内市场价格总体稳定。上半年,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.7%,低于全年3%左右的预期目标。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%,保持基本稳定。


  “从国际范围来看,我国CPI涨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水平,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采取‘大水漫灌’的强刺激政策。面对国际输入性通胀,加大了国内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;此外,加强粮食生产,今年的夏粮实现了丰收,夏粮生产比上年增长了1%,保障了CPI总体稳定。”付凌晖表示。


  物价形势的稳定,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,也有利于民生改善。唐建伟预计,从全年来看,CPI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,PPI则为前高后低,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将持续收窄。综合来看,当前我国并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,这也为我国宏观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。